投资评估方法中欧体育范例6篇
项目财务效益评估是从财务角度,采用实际或者预测的财务价格计算投入物和产出物的价格,分析项目的评价指标和费用,以考察项目的盈利能力、借款偿还能力,进而确定项目投资的财务可行性。
投资利润率是指项目生产经营期内的年平均利润总额或项目达到生产能力后的一个正常生产年份的年利润总额与总投资之比。它反映的是效益与代价的比例关系。其计算公式为:投资利润率=(年利润总额/总投资)×100%。当项目投资利润率≥行业的社会平均利润率或基准投资利润率时,项目是可行的。
投资利税率是指项目生产经营期内的年平均利税总额或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的一个正常生产年份的年利税总额与总投资之比。其中,年利税总额=年利润总额+年销售税金。投资利税率的计算公式为:投资利税率=(年利税总额/总投资)×100%。当项目投资利税率≥行业基准投资利税率时,项目是可行的。在评估一些税大利小的企业的财务效益时,用投资利税率比用投资利润率更合理。
资本金利润率是指项目生产经营期内的年平均利润总额或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的一个正常生产年份的年利润总额与资本金之比。它反映的是项目资本金的盈利能力。其计算公式为:资本利润率=(年利润总额/资本金)×100%。
投资回收期是指项目从建设之日起,净收益抵偿全部投资所需要的时间。它反映的是投资项目的资金偿还速度。其表达式为:
式中:Pt为投资回收期;t为项目计算期;CIt、COt为第t年现金流入和流出。项目财务效益评估计算求出的投资回收期<部门或行业的基准投资回收期时,项目是可行的。且投资回收期越短,项目的财务效益越好。
财务净现值是将投资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各年的净现金流按设定的基准折现率ic折现为建设期初的现值的代数和,它作为一个动态指标,反映的是项目在计算期内的获利能力。其表达式为:
式中:FNPV为财务净现值;CIt和COt为第t年的现金流入与流出;n为项目寿命期;(1+ic)-t为折现系数。当净现值≥0时,说明其收益恰好等于或超过行业的平均收益水平,该项目是可行的,且净现值越大,项目经济效益越显著。
财务内部收益率是使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各年资金净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它反映的是项目对其所占用资金的报酬、补偿和恢复能力。其表达式为:
式中,FIRR为财务内部收益率。计算得到的财务内部收益率应与各行业的基准收益率比较,内部收益率≥行业基准收益率时,项目可行;内部收益率<基准收益率时,项目不可行。
借款偿还期是指项目投产后用于偿还固定资产投资借款本金和建设期利息所需要的时间。其表达式为:
式中,Id为固定资产投资借款本金和建设期利息之和;Pd为借款偿还期;Rt为第t年可用以还款的资金。项目的借款偿还期在贷款机构期限之内的,说明该项目是有偿还能力的。
资产负债率反映的是项目财务抗风险的能力和偿还债务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资产负债率=负债合计/资产合计×100%。式中,负债合计=(应付账款+流动资金借债+其他流动负债)+建设投资借款;资产合计=(应收账款+现金+累计盈余资金+存货)+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净值+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净值。当项目的资产负债率≤行业的平均水平时,项目是可行的,且资产负债率越低,项目抗风险能力和偿还债务的能力越强。
流动比率反映的是项目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其表达式为: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100%。式中,流动资产总额=现金+应收账款+有价证券+存货;流动负债总额=应付账款+短期应付票据+未付的工资和税收+一年内到期的其他债务。流动比率越高,项目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越强。
速动比率往往用来补充说明流动比率。其表达式为:速动比率=((流动资产总额-存货)/流动负债总额)×100%。通常情况下,速动比率大于1为好。
投资项目的国民经济效益评估是投资项目经济评估的核心部分,采用较能真实反映资源价值的影子价格计算项目费用和效益,从国家的角度来考察投资项目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以及需要国民经济付出的代价,以确定投资的经济合理性。
国民经济评估是以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大小来考察的,因此在评估中有必要分析和计算项目的经济费用与经济效益。
经济费用是指项目对国民经济所付出的代价,它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部分。直接费用是指项目使用投入物所产生并在项目范围以内以影子价格计算的经济费用。根据投入物的不同,直接费用的表现形式也不同。一般表现为其他部门为供应本项目投入物而增加的社会供应量;减少对其他项目投入物的供应而转移过来的那部分效益;国家因增加进口而多耗的外汇支出或因减少出口而损失的外汇收入。而间接费用则是指由项目引起的但在直接费用中未得以反映的费用。
经济效益是指项目对国民经济所作的贡献,它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两个部分。直接效益是指由项目产出物产生并在项目范围以内以影子价格计算的经济效益。根据产出物的不同,直接效益的表现形式也不同。一般表现为项目投入生产以后所增加了的国内的中间产品或最终消费品;被替代企业因为减产而节省的资源的效益;增加出口所增收的外汇及减少进口所节约的外汇。而间接效益则是指由项目引起的但在直接效益中未得以反映的效益。
项目与其他社会经济实体之间,不发生资源变动的纯粹货币性质的转移,叫做转移支付。这些转移只反映资源分配的控制权和使用权在项目和其他社会经济实体之间的相互变动,最终并不影响社会资源的增减,因此,它在国民经济效益评估中应予以剔除。转移支付主要包括税金、补贴、国内借款利息及土地费用等项内容。
投资项目社会效益评估,是从社会角度分析出于项目的建设与实施,对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来评价投资项目对实现国家或者地方各项社会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
社会价格是指在项目收入对社会会产生影响的前提下,项目的投入物和产出物的价格。其表达式为:社会价格=影子价格+收入分配影响。收入分配影响是指项目收入对社会的影响。
项目产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一般包括三个方面:C、V、M。其中,C指项目费用流量,V指目前的消费,M指积累,则V+M为项目的净收入。因此,C+V+M即为产品的社会价格。要注意的是,这时的社会价格是在未考虑收入在地区之间分配的价值差异情况下确定的。
单位投资就业人数=新增总就业人数/项目总投资=单位投资直接就业人数+单位投资间接就业人数
其中,单位投资直接就业人数=本项目新增的就业人数/本项目直接投资(万元);单位投资间接就业人数=相关项目新增的就业人数/相关项目投资(万元)。若某地待业率高,则其单位投资能提供的就业人数越多越好;若某地劳动力紧张,则该指标的权重应减少。
分配效果指标,用来检验项目收益分配在国家、地区、企业、职业之间的分配比重的合理性。其表达式为:国家收益比重=项目上缴国家财政的利润、税金/(利润+税金)×100%;地方收益比重=项目上缴地方财政的利润、税金/(利润+税金)×100%;企业收益比重=企业纳税后的利润/(利润+税金)×100%;职工收益比重=职工个人收入/(利润+税金)×100%。
在分析时应考虑以下两方面的因素:一是项目资金来源构成要与收益分配比重相适应。衡量比重时应遵循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二是项目的地区分布状况。地区越贫困落后,国家收益比重应越小,地方和企业收益比重应越大投资。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包括科技进步、国民经济发展、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影响。
对当地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对当地人口、人民文化教育、卫生保健、当地城市建设、社区服务设施、社区安全稳定、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影响。
由于投资项目的数据受客观条件和主观预测能力的局限,评估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计算这些因素对投资决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影响程度,进行不确定性分析,以估计项目可能承担的风险。
盈亏平衡分析是通过计算分析产量、成本和盈利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盈亏平衡点的位置进而判断项目不确定性的一种方法。在平衡点上,企业盈亏相抵,该平衡点越低,表明投资项目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越大,抗风险能力越强。根据生产成本及销售收入和产量之间是否呈线性关系,盈亏平衡分析又分为线性盈亏平衡分析和非线性盈亏平衡分析。在此仅分析线性盈亏平衡分析方法,见图1。
如图1所示,销售收入线与总成本线的交点A称为盈亏平衡点,即产量为Q0,销售收入为B,成本为C时达到收支平衡。在A点的左边,总成本大于销售收入时,项目发生亏损;在A点的右边,销售收入大于总成本,项目获得盈利。
敏感性分析是指通过测定各种不确定因素发生变化时所导致的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变化幅度,从中找出敏感因素并判断其敏感程度的一种方法。
敏感性分析大致上反映出一个项目的风险程度;敏感性分析提高评估中经济效益指标的可信度;敏感性分析可以鉴别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为项目的实施过程提供有用的管理信息;敏感性分析提高管理者对风险的防范意识,使之可以从风险的角度选择优秀的方案,从而提高项目的抗风险能力。
根据评估中所涉及的不确定因素的个数,敏感性分析可分为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多因素敏感性分析。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就是研究因一个不确定因素变化对项目经济效益影响的敏感程度的方法。在分析时,假定其他因素都不改变,只分析最敏感的一个因素,因而单因素敏感分析往往忽略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往往可以得到敏感性曲线。
多因素敏感性分析。多因素敏感性分析要研究可能发生的各种因素不同变化幅度的多种组合情况。若分析两个因素同时变化的敏感性,可得到一个敏感面。
敏感性分析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确定敏感性分析指标;选择不确定性因素;设定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化范围;找出敏感性因素并计算敏感性变化幅度;绘制敏感性分析图。
[1]周惠珍.投资项目管理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2]池晓辉.项目投资决策的不确定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5]瞿天易.长期投资决策的研究——林业投资决策引发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7(5).(责任编辑:张彤彤)(上接第127页)
综上所述,几种循环经济模式各自的特征又能对其他企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吸取成功模式的经验,运用到自身的生产过程当中,开拓出最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任务。企业应形成并逐步改善生产过程中的共生链,全盘考虑各个生产环节中可能产生的废弃物和相应的处理方法,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形成切实可行的循环经济模式。建立合理的循环经济模式既能获得经济效益又能获得环境效益,同时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李伟,白梅.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9(4):80-83.
[3]曲格平.循环经济的经典模式[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报,2001-07-24(15).
[4]蓝庆新.卡伦堡循环经济工业园的启示[J].中国国情国力,2006(2):65-67.
[5]西闻.广西贵糖创新发展循环经济[N].消费日报,2008-01-09(A02).
[6]王志刚.鲁北化工集团工业生态园发展循环经济概述[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5):25-26.
投资环境(Investment climate)指投资对象在进行投资时所面临的、影响投资行为的自然、经济、科技、管理、社会、法规和政治的各种条件和因素的总称。实际上,投资环境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非常丰富的系统。它包含了对投资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区域范围内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原材料供应、市场化程度、竞争状况、人力资源、信息渠道、资金融通、纳税负担、社会服务、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社会秩序、政治形势等这些有利或不利的条件与因素涵盖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法律、自然地理、基础设施、信息、服务以及政策等方方面面。良好的投资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区域吸引外资的强大“磁场”。因此,自从世界各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利用各种指标对其投资环境的优劣和吸引投资者的力度进行评估、监测以来,采用评估指标及评估方法进行投资环境评价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区域吸引资金流入、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建国5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速度之快,成就之高,有目共睹。进入新世纪,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率较低,货币坚挺,外债结构合理,国际收支平衡有余,进口类关税不断降低,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最近中国已经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加上国家已经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将更进一步促使投资环境的改善,中国可望成为世界各国投资者青睐的比较理想的投资场所。
中国及其大陆31个省级区域(注: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除得益于国家稳定的改革开放政策、经济持续增长过程中的要素禀赋、制度变迁、技术条件、产业结构、市场环境、法律法规外,还与良好的投资环境、投资效果、外部国际大环境等因素关联密切。面对新世纪和新一轮的全球资源重组,研究如何构建衡量投资环境优劣及其吸引力大小的指标体系,并研究如何选择适当的方法对投资环境进行定量评估,为我国及各个区域评价投资环境质量的好坏、吸引力的大小,及为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订和决策的实施,提供一个科学有效的定量化的参考依据,意义非同寻常。
国外关于通过统计指标或建立指标体系评价投资环境优劣方法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些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投资冷热图法(冷热图法)、投资环境评分法(等级尺度法)、道氏评估法、关键因素评估法、相似度法、国家风险评级法、综合评判法和多因素分析评估法等。中国关于投资环境评价的研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对大陆各个省市区的投资环境的分析评价,不少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主要归功于统计资料的逐步健全和分析工具及技术的支撑。王慧炯、闵建蜀[1]采用关键因素评估法(又叫体制评估法,专门为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设计)主要从体制的角度按照降低成本、发展当地市场、获得原料供应、分散投资风险、追逐竞争者、获得当地生产和管理技术等6种投资动机出发,选择若干关键因素,并采用多因素评估法计算总分来评价投资环境;鲁明泓[2][3]先后分别选择了11项和10项指标对中国大陆29个省市区(不包括)和45个主要城市的投资环境作了综合分析和评估;郭信昌[4]、张敦富[5]等人也对中国的投资环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分析和评价。不可否认,上述研究对中国区域投资环境的研究作了较大贡献,但也有不少不足之处:或者单从宏观方面来阐述,对中国区域投资环境考查与定量评估做的还不够;或者只分析硬环境而忽视软环境;或者选择的因素指标虽然包括了投资环境的几个方面,但其使用的统计资料相对单一,而且总量指标(绝对)指标过多而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嫌少,未能全面地涵盖投资环境的方方面面,因而分析方法虽然比较科学,但结论却前后相差太大,使得这些评估结果未能科学而准确地衡量和反映中国各个区域投资环境的实际情况,[!]有些结论也与人们通常的看法相差较大,令人难以接受或让人信服。为什么这些研究的结论差别如此大呢?笔者认为关于中国投资环境的分析研究,主要的缺陷和不足之处在于,以往研究选择的指标太少,更没有能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系统,从而致使在指标体系选择方面有一个共同缺点,即没有或很少涉及各个评价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和协调性,定性打分代替定量指标过多,把也排除在分析和评估之外。另外,评价方法也显得较为单一。
然而时过境迁,中国及各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变化,随着由传统的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换,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要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头十年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国际贸易(包括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贸易关税的降低,WTO已经顺利加入,我国整体及大陆各个区域的投资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且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善,但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因此,笔者以为很有必要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一个更为全面、科学的评估指标系统,并研究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以便在新世纪和新环境背景下,对中国各区域之投资环境状况的优劣进行全面、科学而准确的度量和评价,揭示各个区域投资环境实际水平的优劣和吸引外商投资的能力,以期给国家、各个区域及各级部门一个比较清晰和科学正确的认识,并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对一个区域的投资环境进行评估分析,指标选择与指标系统的构建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与可靠性,关系到能否为决策部门提供一个量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依据。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及各个地区的区情,根据目前国内外投资理论与影响我国及各个地区投资的因素,按照系统论的思想,为了便于支撑投资评估研究方法,并科学、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区域投资环境的状况和衡量区域投资环境质量优劣及水平的高低,在研究、选取和构建评估指标系统时,笔者以为应该遵循和贯彻以下原则:
1.全面性:投资环境系统是由多因素构成的多层次的组织系统,同时又受到系统内外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投资环境指标系统具有范围广、信息量大的特点,要求我们在遴选指标时必须尽量全面、完整地选择各级各类的指标,要使得投资硬环境和软环境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从各个侧面、各个层次去揭示、描述和反映投资环 境系统的整体状况的优劣程度,去衡量投资环境水平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以免遗漏某些重要的信息,造成片面性,从而导致评估结果的非科学性。
2.简洁性:如前所述,选择投资环境指标系统要遵循全面性的原则,但这并不是说选择指标时必须面面俱到、重复、繁琐。相反,指标的遴选和设置需要考虑典型性和代表性,尽量使含义相同或相关性较大的指标不被选入,用尽可能少但信息量尽可能大的指标去反映多方面的问题,把全面性和简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避免重复、繁琐而造成评估时的多重共线.科学性:投资环境系统中的每一个指标都应具有确定的、科学的深刻内涵。指标系统的建立应该根据投资环境本身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依据投资环境评价理论和统计指标系统建立的科学理论和原则,选择含义准确、便于理解、易于合成计算及分析的具体、可靠和实用的指标,以客观、公正、全面、科学地反映区域投资环境的本质和规律性。
4.系统性:投资环境系统是一个由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指标和指标系统并不是一个静止和绝对概念,而是一个相对的、不断动态发展变化的概念。因此,在选择和确定具体指标来构建指标系统时,要综合考虑投资环境的整体性、动态性和系统性,既要选择反映和衡量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发展状况的指标,又要包含反映各个系统相互协调以及系统外部的环境指标(如政策变量等);既要有反映和描述投资环境系统状况的静态指标,又要有反映和衡量系统质量改善和素质提高的动态指标。同时,还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变化和实际情况的不同,指标系统能够适应动态发展变化的需要而进行相应的适当调整。
5.可比性:指标系统的构建应该通过借鉴和吸取国内外的研究经验和成果,便于国内各个地区对比,又能经过适当的调整而方便国际比较,同时又可以进行动态对比。这就要求在选择指标时,必须考虑到指标的历史延续性,同时考虑支撑分析和预测的可能性。因此,为了加强各个区域投资环境的可比性,必须准确地分析和研究统计资料及其含义,参考统计年鉴和其他相关年鉴及文献,选用范围和口径相对一致的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同时也选用一些总量指标,一方面可以确保因素变量不会因为经济规模、人口多寡或面积大小等因素的影响而使分析结果产生偏差,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指标体系的综合性和关联性。
6.可操作性:投资环境系统评估指标应该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指标数据的选择、获得、计算或换算,必须立足于现有统计年鉴或文献资料,至少容易获得、计算或换算,并采取国际认可或国内通行的统计口径,指标的含义必须十分明确,便于有效地进行定量的分析和评估。
投资环境系统是一个以创造良好的投资场所,吸引外商直接或间接投资为中心目标的非常复杂的开放系统。而衡量投资环境好坏的指标系统则是描述该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发展变化的状况,衡量其质量优劣和发展水平高低的。它应该具有所有系统的结构性、层次性、相关性、整体性、动态适应性等特征。也就是说,投资环境系统具有一般系统的所有特征,即同样是一个由系统之下的子系统、子系统之下的更低层次的子子系统,以及最低层次元素(要素或因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按照系统论的思想,依据构建投资环境指标系统全面、简洁、科学、系统、可比、可操作等原则,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为实践、为决策服务的初衷,在参考、学习和吸收以往的研究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及大陆31个区域的具体区情,考虑到指标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交叉、制约以及协调促进的辩证关系,经过反复筛选和相关研究后选择了与投资环境密切相关、代表性大的38项指标,建立了评价中国区域投资环境的指标系统,如表1所示。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构建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估指标体系是建立在坚实的统计资料基础之上,也就是说,统计指标系统所涉及的数据可以在我国现有最权威的《中国统计年鉴》上直接或间接(通过简单换算)获取,只有极少量数据需要从其它统计年鉴或文献上取得。
表1显示,投资环境指标系统可分为投资环境总目标、投资环境目标层、投资环境次级目标层和具体指标层四个层次。投资环境目标层系统涵盖了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科技管理环境、资源环境、文化教育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和社会服务环境等7大子系统,分别从24个次级目标层,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经济政策、经济体制、通货膨胀、金融环境、市场规模、分销网点、市场化程度、科技水平、管理水平、技术创新能力、生产要素资源、自然地理环境、人力资源、文化素质、知识环境、交通状况、信息化程度、投资水平、生活质量、医疗卫生条件、社会服务水平、治安状况等25个方面的38项统计指标构成的具体指标层来描述和度量中国及各个区域投资环境的优劣。需要说明的是,这四个层次系统相互依存又互相独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共同构成中国区域投资环境的评估指标系统;而且一个具体指标虽然不一定属于某一子系统,但它可描述一个子系统的某一方面,又能反映另一子系统的其它方面。因此,本文对重要的变量指标(如经济发展、投资、人口素质、市场化和生活质量等),选择了多项指标,以体现投资环境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交叉、影响、制约的辩证关系;而且,所有的指标,按照功能分为描述性、解释性指标(以基础指标为主)的评价、监测和预警性的评价性指标(以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为主)。这样作的目的就是期望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来全面、准确、科学地刻画、描述、度量各个区域的投资环境质量的优劣和发展水平的高低。
在投资环境指标系统建立以后,以之作为支撑,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评判和区域差异划分。如引言所述,目前国内外已有多种评估方法可供选择,如投资冷热图法(冷热图法)、投资环境评分法(等级尺度法)、道氏评估法、关键因素评估法、相似度法、国家风险评级法、综合评判法和多因素评估法等。笔者认为,目前比较成熟可供选择的投资环境评估方法有(专家)综合评分法、层次分析法、因子(素)分析法、灰色关联法、信息熵法、聚类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各具特色,有定性的主观赋权法(如综合评分法),也有定量的客观评估法(因子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在实际的研究中,仅用单一方法去评估投资环境的优劣,其结果并不一定科学、可靠,也难以令人信服。科学可行的做法是同时选用多种方法,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种定量方法相结合(如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相互配合,取长补短,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对投资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组合评价与区域差异划分(如聚类分析)。
本文的思路也正基于此。即通过上述构建的投资环境评估指标系统,参考《中国统计年鉴》及其它各种统计年鉴和文献资料,建立投资环境评估数据库,选择恰当的评估方法如因子分析法、综合评分法进行组合式的综合集成评价,对各种结果进行几何平均、简单加权平均(或采用其他可行方法)得到一个综合值,然后再利用评估指标体系和数据库采用聚类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类型差异划分和发展水平的阶段性划分,从而对各个区域之投资环境状况重新进行全面、科学而准确的研究,以便相互验证。如果多种方法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且互相补充,则证明综合评价结果科学可靠,可以揭示和反映各个区域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的能力大小、投资环境实际水平的高低和区域差异程度的大小,并使综合评判结果更具说服力和解释力,实现对客观投资环境现实的科学认识。
[1] 王慧炯,闵建罗.中国的投资环境[M].京港学术交流中心出版社.1987.
[2] 鲁明泓.中国不同地区投资环境的评估与比较[J].经济研究,1994(2).
[3] 鲁明泓.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投资环境的评估[J].经济研究,1997(12).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发展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中欧体育,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分析。
科技评估的范畴主要是职能性评估和经营性评估两大方面,职能性评估是指对政府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决策、监督职能提供服务。经营性评估是指对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与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他们对被评事物的决策、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评估作为一种咨询活动,不应仅仅只为政府决策服务,还应深入到市场中的各类科技活动之中,接受非政府机构委托的评估任务,如企业投资项目的科技评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评估、企业产权交易中的科技评估等。
科技评估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从评估时间上,可分为事先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和跟踪评估四类。事先评估是在某项科技活动实施前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实施该项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内容。它常常带有预测的性质,但不同于一般的预测分析;事中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监督性评估,着重检验是否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执行,对前面工作的进展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并对未来进行预估,以发现问题,调整或修正目标与策略;事后评估是科技活动完成后进行的评估。另外,从评估空间上,可分为国家评估和地方评估;从评估规模上,可分为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从评估方法上分,可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从评估形式上,可分为通信评估、会议评估、调查评估、专访评估和组合评估等。
评估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包括评估准备、评估设计、信息获取、评估分析与综合、撰写评估报告等评估活动全过程的方法,狭义概念特指评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科技评估可选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数法及经济分析法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评估方法等。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企图运用系统的、综合的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有效地扩大投资活动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实现风险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存在于企业自身周围的风险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无论是潜在的,还是实际存在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企业内部的,还是与企业相关联的外部的,所有这些风险在一定时期和某一特定条件下是否客观存在,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损害发生的可能性等,都是在风险识别阶段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在风险投资中,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风险,是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而分散的,因此又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重要的系统风险有政治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和政策风险等。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可分散风险,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带来的,如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与开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市场营销风险以及法律诉讼等,其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风险。重要的非系统风险有决策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完工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风险投资者,其关心的往往只是项目的系统风险,因非系统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而得到分散。
风险衡量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其损害程度的过程。风险衡量的方法分为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和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两大类,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又可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传统的主观评价法主要有观察法、资产负债表透视法和事件推测法等。现代的主观风险评价方法致力于将传统主观方法涉及到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并且设法将传统上的主观方法的定性分析特征转向定量分析上,由此而将主观分析扩展到能够同时完成综合评价风险因素与测量风险临界值的双重任务。现代客观风险评价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Z记分”方法。作为一种综合评价风险企业风险的方法,“Z记分”方法首先挑选出一组决定企业风险大小的最重要的财务和非财务的数据比率,然后根据这些比率在预先显示或预测风险企业经营失败方面的能力大小给予不同的加权,最后将这些加权数值进行加总,就得到一个风险企业的综合风险分数值,将其对比临界值就可知企业风险的危急程度。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图法、决策树法等。
风险控制是指在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实施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力图在风险发生之前消除各种隐患,减少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实质性因素,将损失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实施风险控制的步骤是风险预测——风险决策——实施决策方案——方案的成果评价。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预防、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风险抑制等。
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科技评估作为一种专业化判断活动,在介入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后,其任务便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其结果作为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决策和制定风险控制实施方案的依据。可见,在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科技评估实质是风险的识别和衡量的过程,而风险管理还包括了风险控制的实施过程,这样科技评估就可以作为风险管理一个组成部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共同发展。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关系如附图所示:
科技评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评估规范和技术方法,在评估设计、评估信息采集、综合分析、评估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同时,由于科技评估机构长期致力于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评估,对于科技产业、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其他咨询机构无法比拟的。而我国风险投资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还未出台较为完备的有关风险投资事业的行政法规,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还很不健全,对风险管理人才培训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将科技评估运用到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将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是科技评估方法应用的基本思路,这与现代风险评价所采取的方法既有相近又有其独到之处,科技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它是在对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设计一套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每一个评估指标都制定具体的标准和统一的计算方法,使其能对金额、人数等可计量的指标进行定量评估,同时对社会影响等因素亦可做定性评估的描述。这与上面介绍的“Z记分”方法仅依靠可计量的数据作为评价基础相比较更为有效。采取科技评估方法衡量投资风险也更为准确、可信。
引入评估机制,使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选择与投资决策相分离,使得风险投资管理更为透明化,也遏止了内部人员的“暗箱操作”等种种不良现象。通过独立的、专业化的评估中介组织的运作,将能使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层能更客观地认识到投资风险,从而可集中精力于投资决策,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证投资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也提高了投资成功率。
科技评估工作现阶段主要是为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国家和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服务,而且大部分科技评估机构是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有关单位,如软科学研究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科技情报机构等部门产生,但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单位评估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项目、科技计划等等,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不可避免的受到科技管理部门的影响。因而,评估水平难以提高。因此,科技评估机构作为一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类资产评估机构一样,应逐步社会化和多元化,如参与到风险投资管理的咨询工作中,只有社会化、多元化,才能充分引进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提高评估水平,促进科技评估事业的发展。
风险投资从进入到退出的全过程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着风险,实施某项投资决策前需要进行深入分析以确定各种存在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投资后,还应深入到所投资的企业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市场竞争状况,企业的发展趋势与步骤等,经常进行科学的、中欧体育系统的分析与判断,发现潜在的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它的发生或降低它的危害;风险投资退出后,还要对风险投资的效果进行测评,总结经验与教训,作为今后投资决策的参考。可见,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现管理目标需要实施一系列的评估,科技评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估能够满足这一要求,促进风险管理动态管理。
1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编.科技评估规范,科技评估概论[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2杜沔.关于风险投资中的风险控制工具的探讨[J].中国科技产业,2001(7)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发展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分析。
科技评估的范畴主要是职能性评估和经营性评估两大方面,职能性评估是指对政府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决策、监督职能提供服务。经营性评估是指对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与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他们对被评事物的决策、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评估作为一种咨询活动,不应仅仅只为政府决策服务,还应深入到市场中的各类科技活动之中,接受非政府机构委托的评估任务,如企业投资项目的科技评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评估、企业产权交易中的科技评估等。
科技评估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从评估时间上,可分为事先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和跟踪评估四类。事先评估是在某项科技活动实施前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实施该项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内容。它常常带有预测的性质,但不同于一般的预测分析;事中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监督性评估,着重检验是否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执行,对前面工作的进展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并对未来进行预估,以发现问题,调整或修正目标与策略;事后评估是科技活动完成后进行的评估。另外,从评估空间上,可分为国家评估和地方评估;从评估规模上,可分为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从评估方法上分,可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从评估形式上,可分为通信评估、会议评估、调查评估、专访评估和组合评估等。
评估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包括评估准备、评估设计、信息获取、评估分析与综合、撰写评估报告等评估活动全过程的方法,狭义概念特指评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科技评估可选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数法及经济分析法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评估方法等。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企图运用系统的、综合的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有效地扩大投资活动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实现风险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存在于企业自身周围的风险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无论是潜在的,还是实际存在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企业内部的,还是与企业相关联的外部的,所有这些风险在一定时期和某一特定条件下是否客观存在,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损害发生的可能性等,都是在风险识别阶段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在风险投资中,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风险,是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而分散的,因此又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重要的系统风险有政治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和政策风险等。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可分散风险,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带来的,如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与开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市场营销风险以及法律诉讼等,其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风险。重要的非系统风险有决策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完工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风险投资者,其关心的往往只是项目的系统风险,因非系统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而得到分散。
风险衡量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其损害程度的过程。风险衡量的方法分为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和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两大类,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又可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传统的主观评价法主要有观察法、资产负债表透视法和事件推测法等。现代的主观风险评价方法致力于将传统主观方法涉及到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并且设法将传统上的主观方法的定性分析特征转向定量分析上,由此而将主观分析扩展到能够同时完成综合评价风险因素与测量风险临界值的双重任务。现代客观风险评价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Z记分”方法。作为一种综合评价风险企业风险的方法,“Z记分”方法首先挑选出一组决定企业风险大小的最重要的财务和非财务的数据比率,然后根据这些比率在预先显示或预测风险企业经营失败方面的能力大小给予不同的加权,最后将这些加权数值进行加总,就得到一个风险企业的综合风险分数值,将其对比临界值就可知企业风险的危急程度。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图法、决策树法等。2.3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实施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力图在风险发生之前消除各种隐患,减少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实质性因素,将损失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实施风险控制的步骤是风险预测——风险决策——实施决策方案——方案的成果评价。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预防、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风险抑制等。
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科技评估作为一种专业化判断活动,在介入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后,其任务便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其结果作为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决策和制定风险控制实施方案的依据。可见,在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科技评估实质是风险的识别和衡量的过程,而风险管理还包括了风险控制的实施过程,这样科技评估就可以作为风险管理一个组成部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共同发展。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关系如附图所示:
科技评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评估规范和技术方法,在评估设计、评估信息采集、综合分析、评估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同时,由于科技评估机构长期致力于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评估,对于科技产业、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其他咨询机构无法比拟的。而我国风险投资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还未出台较为完备的有关风险投资事业的行政法规,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还很不健全,对风险管理人才培训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将科技评估运用到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将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是科技评估方法应用的基本思路,这与现代风险评价所采取的方法既有相近又有其独到之处,科技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它是在对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设计一套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每一个评估指标都制定具体的标准和统一的计算方法,使其能对金额、人数等可计量的指标进行定量评估,同时对社会影响等因素亦可做定性评估的描述。这与上面介绍的“Z记分”方法仅依靠可计量的数据作为评价基础相比较更为有效。采取科技评估方法衡量投资风险也更为准确、可信。
引入评估机制,使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选择与投资决策相分离,使得风险投资管理更为透明化,也遏止了内部人员的“暗箱操作”等种种不良现象。通过独立的、专业化的评估中介组织的运作,将能使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层能更客观地认识到投资风险,从而可集中精力于投资决策,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证投资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也提高了投资成功率。
科技评估工作现阶段主要是为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国家和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服务,而且大部分科技评估机构是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有关单位,如软科学研究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科技情报机构等部门产生,但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单位评估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项目、科技计划等等,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不可避免的受到科技管理部门的影响。因而,评估水平难以提高。因此,科技评估机构作为一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类资产评估机构一样,应逐步社会化和多元化,如参与到风险投资管理的咨询工作中,只有社会化、多元化,才能充分引进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提高评估水平,促进科技评估事业的发展。
本文为广西教育厅2013年科研课题“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绩效评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号:2013LX129);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广西财政科技资金投入资金绩效评估及其指标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
随着我国政府逐步加大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科技极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是指对经过有关部门批准立项,由财政性资金全部投资或部分投资的项目,运用一定的指标、方法,对财政专项支出科技项目所确定的绩效目标、运营(使用)情况和效益情况等进行综合考评。通过对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评估,可以及时发现财政科技投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便于釆取有效措施去解决问题,能够实现财政资金使用效果和效率的提高。通过分析目前我国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绩效评估的现状,研究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绩效评估的内容,探讨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绩效评估的原则和方法,提出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绩效评估的程序,初步建立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绩效评估机制。
我国从1993年开始把科技资金绩效评价引入科技宏观管理环节之中,通过科技绩效评价结果来进行我国宏观科技管理。随着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科委相继委托国家科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对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科技周围资金项目和立项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行评价。国家科技评价中心在1997年成立,随后国家科技部决定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的立项进行评价试点,并在选择了北京、上海、天津等七个省进行试点后,在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科技评价机构。为了建立我国科技评价体系,规范科技评价工作,国家科技技术部委托国家科技评价中心撰写了《科技评估暂行规定》和《科技评估规范》,颁布了《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国家科学技术部是全国科技评价工作的归口管理单位,并对科技评价机构和科技评价人员应具备的条件和资格认证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
同时,我国许多省市也在关注财政科技资金绩效。广东省是国内最早开展财政科技资金绩效评价的省份之一,例如“八五”农业科技攻关计划和星火计划的后评价、广东省科技计划的立项前评价、国家新产品计划项目的初评价以及广东省内科技发展资金项目的立项评价等。上海市也在2005年就开展了财政科技金绩效的相关研究。天津市委托天津技术评价中心对影响天津工业经济发展的重大技术和重大科技项目进行评价,以确定政府财政资金的划拨。
确定一个评估机制,应当包括评估的目标、评估原则、评估内容、评估方法等内容。财政资金绩效评估机制的构建,也应当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先从确定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的目标入手,从而确定评估的原则,进而确定具体评估方法,形成一个完整的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机制。
1、提高政府对科技事业的监管。政府直接控制着科技财力资源和科技人力资源,直接参与了科技资源的微观配置,政府的科技资源配置引导着市场发挥基础性的配置功能。因此,对政府财政科技资金绩效进行准确的评价,有利于政府加强对科技投入资金的监管,提高科技管理能力。
2、提高政府财政预算管理工作。政府对科技事业的投入是财政支出预算的重要部分,近年来财政收支规模快速增长,但财政资金供求矛盾突出。对政府的财政科技资金进行绩效评价,可以完善财政科技支出预算体系的漏洞,有利于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财政科技资金分配和管理体系,增强政府对财政科技资金的预算管理,逐步改变科技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重收入、轻支出,重分配、轻管理”的不合理财政预算管理方式,从而提高地方财政科技支出效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3、加强财政科技研发资金支出绩效监管,提高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效率。政府对科技事业的资金投入总量是有限的,必须将相对有限的科技资金投入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科技计划或项目上。通过对财政科技绩效进行的评价,可以有效地评判财政科技资金支出的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有助于政府优化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的方式,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从而提高政府对科技事业发展的财力保障能力。
1、要遵循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原则。财政科技支出的经济性是科技活动的先导和基础,效率性是财政科技资金的外在表现,有效性是财政科技资金在科技事业发展过程中最终效果的反映。通过对财政科技资金在科技发展中的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的比较和评价分析,判断政府在科技发展中资金投入的效果,为政府科技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在进行绩效评价时,要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把定量分析建立在财政科技资金投入产出的相关数据采集分析上,通过定性分析对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咨询相关专家的意见,结合定量分析结果共同评价财政科技资金的效果,以更加合理、准确反映实际财政科技资金的绩效水平。
3、客观科学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客观科学性要求评价资料必须全面、可靠和准确,不能随意杜撰。同时,可行性原则要求绩效评价要充分考虑财政科技资金的特点和运作过程,以真实反映和衡量不同单位在管理和使用财政科技资方面的能力。
(三)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的内容。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的评估内容包括效果性、效率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估。
1、效果性评估是从项目目标实现程度和项目瞄准度两个方面进行评估,也就是说科技项目效果的评估不仅取决于项目实现预期目标的程度,还要评估其成果是否使目标人群受益。
2、效率性评估是指对财政资源投入转化为结果的经济性进行评估。效率评估的内容包括财政资金科技项目实施的时间效率、资金使用情况、资金使用的产出情况和项目的经济内部收益率。
3、可持续发展评估是针对保障项目持续运行并发挥成效的各方面因素进行评估,包括项目管理或运行机构的持续性、项目产出的维护和利用、制度保障、项目科技进步性以及项目的还款能力等。
1、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绩效的效果性评估方法。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绩效的效果性评估方法可以采用目标评估法。目标评估法要求预算部门在申报科技资金预算的资金使用计划中必须将整个财政资金项目完成后应达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绩效标准等目标列入其中,这些目标应得到相关部门的复核和审批。财政资金项目结束后,财政部门应将预算部门的预计目标与实际实现的目标相比较,分析项目的效果。作为衡量财政科技资金绩效的根本依据,预算部门应制定出具有确切性、可检验性和可衡量性的财政资金绩效目标。
2、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绩效的效率性评估方法。财政科技投入绩效的效率性评估可以采用前沿生产函数。前沿生产函数是以生产系统的实际产出和投入为依据,在一定的假定前提下,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求出该生产系统可能的最大产出,并以它作为估计生产函数的依据。生产系统的可能最大产出即为生产可能性边界,也称为生产前沿面。描述生产前沿面的生产函数称为前沿生产函数(或前沿面生产函数)。前沿效率分析法最适合对多投入多产出状态的决策单位进行相对有效性评价,它是效率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其建模思想是采用一系列适合的线型规划模型求解出所观测的投入空间的凸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目前,前沿效率分析法已经形成两大方法类型,即非参数方法和参数方法两类。
3、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绩效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方法。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绩效的可持续发展评估可以采用功效系数综合评价法。功效系数综合评价法是指根据多目标规划的原理,把所要考核的各项指标按照多档次标准,通过功效函数转化为可以度量的评价分数,据以对被评价对象进行总体评价得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方法简便和可操作性强,可直接地看出所研究对象的发展情况及趋势。
为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绩效评估工作应当遵循严格、规范的工作流程,一般分为前期准备、实施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绩效评估和撰写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绩效评估报告三个阶段。
1、确定评价对象。绩效评价对象由业务处室根据绩效评估工作重点及预算管理要求提出,报主管领导确定。
2、成立项目评估工作组。项目评估组由业务处、监督局、相关主管部门的人员和聘请的专家组成。
3、制定项目评价工作方案,研究设定评价指标。按照“真实、科学、实用、简便”的原则,根据确定的评价对象,项目评价组制定项目评价工作方案。主要包括:评估对象、评估目的、评估依据(标准)、绩效评估指标,各项指标权重分值、拟用评估方法等有关工作。
4、下达《评估通知书》。《评估通知书》应明确评估任务、评估依据、评估人员、评估时间和要求应准备的有关基础资料等事项。
1、收集基础数据、信息和资料。被评估单位应按照《评估通知书》要求,及时提供相关基础数据、信息的报表资料,并确保其线、进行实地核实取证。
1、撰写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应做到内容完整、层次分明、逻辑清晰,语言简洁、规范,评语表述含义明确。具体内容包括:项目概述、评估依据和过程、评估结果和结论、有关情况说明、评价责任等内容。
2、确认评估结果。评估报告完成后,项目评估组应及时将评估结果反馈被评估单位征求意见,核实相关调整事项。
[1]仵凤清,中欧体育唐朝生.财政科技资金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11.
《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首次将投资性房地产作为一项新的资产予以确认,并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如果会计上选择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关键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定量。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市场刚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采用新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投资性房地产价值进行计量和评估,关键是怎样确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从我国目前情况看投资评估,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虽然制定颁布了《投资性房地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和《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指南(试行)》,财政部颁布了《资产评估机构审批和监督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64号)等规定,规范了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行为和方法,规定了资产评估机构审批和监督管理办法,但从目前情况看仍缺少完善配套的相应制度,建议不断完善相应的规章、办法,健全配套的相应制度、准则等。
目前,许多资产评估是在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进行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评估人员的主观判断。因此,大量与评估相关的信息有助于评估人员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利用现代化的设备和科学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建立服务于财务报告目的资产评估的信息服务系统是必要的。建议有关部门建立行业统一市场信息数据网络和市场信息数据库,向评估机构和人员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咨询服务,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数据网络获取地区权威数据,使相关评估人员在进行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评估时,更具有依据,并能保证评估结果的公允性。
采用新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投资性房地产价值进行计量和评估,笔者认为,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一套严格的公允价值评估体系,加强对评估工作的监督,禁止公司自己出具评估报告,对未披露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评估方法的公司应给予处罚。建立有效的专业监督机构对评估机构的评估实行监督的机制。评估机构的评估价,可通过信息公示、独立机构审计等方式接受投资者或专业机构的监督。其次,由于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评估是以财务报告为目的,因此必然会受到会计使用公允价值程度的影响,受会计制度约束。这就要求评估师对会计准则有比较透彻的研究,因为资产评估师的职业素质将影响最后评估结果,所以,必需加强资产评估师的队伍建设。最后,加强资产评估机构的管理,有关部门应严格对评估公司的资质进行审查,并对其评估工作予以监督,对公允价值确认依据进行严格检验,杜绝虚假评估等提供虚假信息的行为,确保公允价值的真实性。
明确投资性房地产评估方法的针对性或适用性。评估师执行投资性房地产评估业务,必须理解相关会计准则的要求,与委托方及会计师进行充分沟通,了解其会计核算与财务报告披露的具体要求与建议。对于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评估方法,应优先采用市场法与收益法,当这两种评估方法不适用时才可以采用成本法等其他方法。当无法准确评估公允价值时,也可以提供公允价值变动区间等价值分析结论。对于市场法的应用,应着重关注参考交易案例的经营业态、附带租约等差异因素。对于收益法的应用,应着重需注意评估对象资产范围与租金收入内涵的匹配、租金收入与成本项目的匹配、出租收益口径与折现率口径的匹配;需关注租约的详细条款及约定租金与市场租金的差异等。
评估机构的独立性和诚信对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影响重大。资产评估机构应建立高度的诚信机制,评估从业人员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严格按照评估程序,广泛搜集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深入实际搜集资料,根据科学的方法,认真地进行核实、研究、分析判断,最终得出经得起推敲的评估结果。独立性是资产评估服务的基本特征。评估机构和人员要恪守中立原则,坚持独立自主地做出决定,公正执业,保证其专业判断不受影响,保持客观和公正。
要想取得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需要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环境,因此构建透明的、监督机制完善的房地产市场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投资性房地产上的推广具有重大意义。加速市场化的进程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尽快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房地产市场限定规则。中国证监会会计部的《2009年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报告》显示,从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看,有15家上市公司采用了中介机构提供的房地产评估价格,8家上市公司参照同类房地产的市场交易价格确定,1家上市公司按照第三方调查报告确定公允价值。由此可见,我国上市公司在确定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时,多数均采用了中介机构提供的房地产评估价格。因此国家应逐步完善公允价值审计制度,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监督,比如企业投资性房地产的评估与企财务报告的审计不能由相同的会计师事务所来完成,通过互相监督,来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以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
[1]王文芳.浅析新形势下企业投资性房地产评估方法[J].财税纵横,2009(3).
扫一扫关注中欧体育